黄出生于南宋咸淳五年农历八月十五(1269年9月12日),平江府常熟县自由巷一个姓陆的贫苦人家,当时明月高悬如水。你有句名言叫颜,孔子在鲁国开坛讲学,天下学者慕名而来。吴国人不远千里北上,成为孔子的十大弟子之一(孔子的十大哲学家),被称为。学成归来,子游在家乡常熟开坛讲学。后人为了纪念他,把他居住的巷子命名为“自由巷”。
也就是说,黄出生在圣人之地。
陆家给孩子取名陆健。坚定的本义是“硬地”。鲁《春秋》有句话叫“坚贞耕田”,引申为“坚韧”。王波的《秋鸿楼王腾亭别序》写道,“老当益壮,更知秃顶是什么滋味;穷则思变,强则不堕天。”我希望我的父母吕霄会成为一个坚强的人,就像雪中的松树,不要被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轻易击倒。
179年(元至元十六年),南宋亡,父母相继去世。10岁时,小被亲戚收养给黄,他是永嘉(今温州)人,住在常熟虞山。黄师傅90多岁的时候,一直没有孩子。当他看到陆健,他喜出望外,说:“黄王巩的儿子已经很长时间了”。我已经等你的儿子很久了。于是他改名为黄,用了一个很长的名字。
黄这个名字出自《姜子牙》中的太公王。姜子牙在渭水钓鱼时,周文王在一次游览中遇见了他,两人谈得很愉快。周文王高兴地说,我的曾祖父期待像你这样的人才很久了,但我没想到会遇到他。所以姜子牙也被称为太公王。
黄过了几年幸福的生活,每天读书写字,弹钢琴,画画。12岁参加我县“神童”考试,获得“神童”称号。可惜黄太公临死前只看了他三年。黄太公死后,黄变卖了父亲的遗产,周游列国,结交了许多寄居在山川的陌生人和隐士。他获得了很多知识,但也花光了所有的钱。
1994年,25岁的黄被到访的浙西使节聘为簿记员。他因穿了道袍而被严旭责备,于是辞职,努力结识大画家赵孟頫,并留下一首诗:“昔日见公,中小学放宽我的雪。”
黄的绘画水平在名师的指导下突飞猛进。经过三年的苦心打磨,他的画越来越好。三十岁时,他开始画画。33岁写《彩山水》,34岁写《深山武曲卷》,36岁写《巡骑图》。41岁,临近李思训焦媛秋天的云图。
43岁时,黄结识了江浙一带的省官张律,再次被提拔为簿记员。46岁时,张吕在江浙实行“田粮”,黄负责管理田粮事宜。第二年,张率因“贪雕用物”和“圈田九死一生”被发配受审,黄锒铛入狱。受狱友杨载一句“天地无涯,人生如梦,却是淡淡的”的启发,出狱后改名为“大驰”。隐居常熟虞山,以卖卦为生,与张三丰、冷谦等道友交往频繁。
纵观黄的前半生,我们发现他的性格与陶渊明极为相似。他们从心底里都不想当官,都想做山野的闲人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。他们每天吃饱喝足,悠哉悠哉,唱着歌,调侃着月亮,作着诗,画着画,快乐得像个仙女。但现实是残酷的。人只要活着,就要吃饭,就要挨饿。他们都有老婆孩子,不是单身。如果一个光棍把全家都吃了,还不饿,那就大不了去谷中修行了。他和张三丰、冷谦一样,可以忍受被关几个月不出门。但是,老婆孩子不知道怎么做事。如果他们饿了,不走出大山就赚不到钱。
陶渊明的前半生都在为仕途奔波,他也做过幕僚。五十多岁终于当上了县长,但“他不想为了五斗米而向村里的孩子弯腰”。他放下官印回到园子里,拿起锄头去当农民。黄因为受到老板的牵连而入狱。这次抢劫之后,他彻底醒悟了。此外,他老了,他的孩子更大。他没有出山的想法,也没有人要求他出山。其余时间,他只能修道和画画。
其实这和很多退休的人每天无所事事,打太极,练字,学画,拉二胡,钓鱼,下棋,跳舞,打牌,唱歌是一个意思。所谓“不想无聊,不能长命”。你必须培养一种爱好。号码
所以,我们不要把陶渊明或黄看得太高,他们只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。不同的是,陶渊明的诗写得好,流传后世;黄的画很好,会流芳百世。如果他们的诗画水平都是两把刀,半瓶不满,再怎么仙风道骨,再怎么充满隐气,还能在后世这么有名吗?陶渊明同时代的隐士多如过江之鲫。很多人都比他隐藏的更彻底。我们听说过多少?
所以,好诗画才是陶渊明、黄在后世成名的根本原因,而不是他们“不求富贵”、隐士做得好。
50岁时,黄回到赵孟頫学画。赵孟頫生于1254年,比黄大15岁。年赵孟頫夫人病逝时,赵孟頫父子护送灵柩回到吴兴。此时,赵孟頫已65岁,病危。面对知道自己命运的黄,赵孟頫感叹“我并不孤独”。
赵孟頫出身于赵宋皇室。他很聪明,从小就渴望学习,他从来没有忘记他的书。宋死后,隐居山林。他才华横溢,英勇无畏,看上去像个神仙中人。忽必烈召他回去后,他获得了忽必烈的重用。因为他是个清官,虽然是权贵,但家境贫寒,只好靠卖字画收一笔打磨字画的费用。
听完黄坎坷的人生经历,赵孟頫叹息了很久。他决定在有生之年培养一位绘画大师,继承他的绘画。赵孟頫宣扬“古意”。他的山水画既有钩影、画家与墨、重墨与重笔、师法与创新的结合,又有儒雅的士大夫气息和随性的文人气息,使“观光山水”转化为“抒情山水”。而且风景与写意、诗与书法的创作,在绘画上是高度和谐统一的。
在赵孟頫门下学习三年后,黄王巩成为赵孟頫的关门弟子,直到赵孟頫去世。赵孟頫去世的那天,他依然读书写字,像往常一样谈笑风生。
60岁时,黄加入全真教。全道由晋代王重阳创立,主张儒、释、道三教合一,以“三教合一,体悟心性,独立于真理”为宗旨,并将老庄无为思想进一步贯彻到教义中。为了实现开悟,王重阳在终南山脚下建造了一座“活死人墓”,历时两年。作为黄全真教的虔诚教徒,他当然照着做了。70岁时,在杭州筲箕泉盖房子。
筲箕泉靠近富春江,它的名字来自嵇绍山。因为“脊状似簸箕(一种竹制淘米器皿,形似簸箕。)腹(即倒簸箕)间有潺潺山泉,故名”。
人们经常看到黄整天坐在荒山野岭中,一坐就是一整天。他好像刚到或者刚走,但是他明明坐在那里,我真的不知道他要干什么。有时候,他会去海边看狂浪,即使风雨交加,浑身湿透,他也不在乎。只有真正懂艺术的人才会知道他想做什么。可惜他身边缺少这样的人。
黄每天打一瓦瓶酒,仰面躺在湖边的石阶上,望着对面的青山,抿上一口。喝完酒后,他把瓶子扔掉,堆成一大堆。每当月圆的时候,他就会来到湖边,独自一人乘船,身后用绳子系上一个陶瓶,在水面上拖着,跟着船走。走了很长一段路,到了目的地,他想喝水,就拿着绳子,拿着瓶子。没想到绳子断了,瓦瓶不见了。他拍手大笑。周围的村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洒满月光的山脚下会有这么大的笑声,他们都以为仙女来了。
十年间,他的创作达到了顶峰。画听春之轴,画静寂秋山之轴,画小色之山,画天池石墙,画西山一望无际之山,画邱琳烟霭,画浅绛山水,画暖绿楼,画闪烁山色,画暮色山村,画柳石桃花,画霜枫春林归,画秋江行船,画柳浪渔歌, 松坡上的晴峰,秋山深处,枫林中的寒峡,西亭中的松声,山寺,烟云,雪山中的旅行,云中的栖居。
黄80岁时,受朋友委托,开始写《富春》,历时四年,至今仍未写完。在此期间,他还画了一些作品,如《春山远釉》、《九峰图》、《秋水》、《楚江秋小图卷》、《浮兰暖轴》、《秋山居图》、《层岩曲剑图》、《西山远图轴》。
85岁时,富春山居图去世了。
86岁那年,黄画完了人生最后一幅“洞庭怪峰”,骑着鹤去休息了。据他的朋友回忆,有一天在武林(杭),老虎奔跑时(泉旁),方通和几个客人站在一块石头上,顿时四座山云雾缭绕,一时不见子久(黄)的踪影,以为自己得了仙。
主人走了,山谷只听见回声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命运多舛,很多人都交过手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600多年后,年近古稀的文化大师余在他的代表作《中国文化必修课》中写道,上世纪90年代,他遇到一位名叫李的画家,讲了一个传奇故事。
一天,李先生的老师吴先生在上海南京路的南京理发店理发。一个古董商循着线索神秘地给他看了一幅画。仅仅过了几寸,吴先生立刻从理发店的椅子上跳了起来,带着商人去他家取钱,只理了一半头发,就迫不及待地去理完了。他只能通过阅读这幅画的片段来辨别真伪。
这幅画是富春山居图。
于说,为什么富春有这样的魔力?只是宋亡后,宫廷画院不存在了,南方的汉族画师被贬到了社会的最底层,远离了政府、财富、地位、人群和关注。老子说,“反道者之所为”,正因为如此,他们创造了独立的自我,生命的呢喃,生态的纯净,精神的拓展,笔触的洒脱。
于说,黄是一个彻底的个性化艺术家。他没有帮手,也没有派系,很难给他归类。他是一个“籍贯不明,姓氏不明,职场平庸,坐过多年牢”的人。出狱后,他没有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,只好以卖占卜为生,过着平民的生活。中国传统文化界过去都是用“高深的家学”“高深的家学”来形容优秀的艺术家。
明代人对他的评价是“有千古恨之人,家无担石之乐,燕赵侠士之侠,晋宋酒徒之侠”,忧国忧民,侠义凛然,博学多才,穷而好酒。在人们眼里,他还是有点疯狂。但山水画却是在黄的手中成为文人画的代表,并引领了文人画乃至整个画坛。
他没有任何成为里程碑的企图,但他真的成为了一个里程碑,一个孤立的里程碑,不仅以前空,以后也从来没有。
黄画完《富春》后,送给了全真教的弟弟郑勋,郑勋成了《富春》的第一任主人。字无用武之地的郑勋,也是著名的书画家。郑勋敏锐地意识到富春山居图的价值,担心这幅画可能会有“抢来抢去”的命运。
郑毅的话是有预言性的。
明朝成化年间,富春山居图被交给画家沈周。把这幅沈周的画送给朋友,请他题字。没想到这个朋友的儿子把这幅画拿出来偷偷卖了,谎称是偷来的。周气得嚎啕大哭,却又无可奈何。
后来,凭着惊人的记忆力,沈周把一幅《富春山居图》背下来,暂时告慰思念之苦。1996年,这幅沈周临摹的《富春山居图》卷轴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上,以880万元成交。
明末清初,富春山居图到达收藏家吴宏宇。武玉把富春山居图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。军队进入清朝后,吴宏宇抛弃了他的家庭,为他的生活而逃亡。他丢弃了无数文物字画珍品,只选择了富春山居图和智勇大师的千字文随身携带。
临终前,武玉告诉家人烧了富春山居图和智勇大师的千字文,把自己埋了。当吴宏宇去世时,他的家人真的遵从了。第一天,智勇大师的千字文被烧了,第二天,富春山居图被烧了。当富春山居图被扔进火里时,吴宏宇的侄子吴静安从人群中跳出来,把富春山居图从火里救了出来。
然而,富春山居图被严重损坏,分裂成两部分。第一卷比较完整,但画面较小,所以被后人命名为《余山图》。下卷破损严重,但图长,故被后人冠以“无用师卷”之名。从此,《留山图》和《无用师卷》被分离出来,流传于世。
1745年,乾隆皇帝买了一本《无用师卷》,非常高兴。他写道,“我已经拥有山居图很久了。是用古墨原创的作品。”然而一年后,乾隆皇帝又发现了另一本《无用师卷》。现在,乾隆皇帝面前摆着两本一模一样的“无用卷”。
很明显,总是有一个原件和一个假件。龙皇帝凭借自己高超的书画鉴赏能力,判断出前一年购买的《无用师卷》是真迹,次年发现的《无用师卷》是赝品。但乾隆皇帝却花了2000两银子买下了这幅“古香古韵”“超出近日普通工人能力”的赝品。
隆帝在《无用师卷》原稿上题词,曰:“日后不知书名”。从那以后,他每次出去巡演都会带着它,随时玩。至于假的,就扔在一边,不愿多问一个字。
直到嘉庆才真相大白。原来这本被乾隆皇帝珍藏的“无用之书”原来是赝品;他放在一边的赝品是真品。龙皇帝在收藏界开了一个大玩笑。
如今,这两本真假“无用师卷”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那么,“剩山图”去了哪里?1956年,残存的山图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,成为浙江省博物馆的瑰宝。
2011年6月1日,《余山图》漂洋过海来到台湾省,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《无用师卷》一同展出。这是富春山居图在阔别360多年后,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世人面前。